行业新闻
美国工人打螺丝?苹果iPhone美国造,可能纯属幻想
加征关税是否真的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,并让美国人重返工厂从事低端生产,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现实数据和经济逻辑。以下是关键事实的客观梳理:
1. 制造业回流的有限性
短期数据波动: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(BEA)数据,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后,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在2018-2019年出现短暂上升(年均增长约2%),但这一增速与2010-2014年的复苏期(年均3.5%)相比并无显著优势,且2020年后受疫情和供应链中断影响再度下滑。
长期趋势未逆转:美国制造业就业占比从2000年的13%持续降至2023年的8.3%,关税政策并未改变这一趋势。回流的企业多为资本密集型(如半导体、化工),而非劳动密集型的“打螺丝”岗位。
案例:
苹果在得克萨斯州投资生产高端Mac Pro,但主要零部件仍依赖进口,本土创造就业不足500人。
福特将部分电动车型生产迁回美国,但自动化率超过70%,远高于传统流水线。
2.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
就业意愿不匹配:美国失业率虽在2023年降至3.5%的低点,但制造业岗位空缺率长期高于4%(美国劳工部数据),显示工人不愿进入工厂。低薪流水线岗位(时薪15-20美元)吸引力远低于服务业(如物流、零售时薪相近且工作环境更优)。
技能缺口:波士顿咨询集团(BCG)2022年报告指出,美国制造业中高级技工缺口达220万,而低端岗位因自动化减少,形成“就业空心化”。
3. 关税成本转移与产业替代
消费者和企业买单:纽约联储研究显示,加征关税的90%成本由美国进口商承担,最终转嫁为商品涨价。2019年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估算,关税使美国家庭年均多支出1,277美元。
供应链调整而非回流:多数企业选择将产能转移至越南、墨西哥等第三国(2023年墨西哥对美出口较2018年增长37%),而非回归美国。
4. 政策激励的局限性
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等补贴效果:尽管拜登政府推出520亿美元半导体产业补贴,但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投产推迟至2025年,且需从台湾引进技术工人,本土就业创造有限。
自动化替代人工:回流企业普遍采用机器人(美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228台,中国为322台),进一步压缩低端岗位空间。
5. 宏观经济影响
贸易逆差未改善: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2017年的3,752亿美元波动上升至2022年的4,029亿美元(美国普查局数据),显示关税未能重塑贸易结构。
制造业占比停滞:制造业占GDP比重持续徘徊在11%左右,远低于1947年的25%。
结论:事实与宣传的差距
加征关税在政治上被包装为“重振蓝领就业”的速效药,但实际效果受制于:
全球化分工惯性:低附加值环节仍依赖海外低成本产能。
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变化:服务业数字化和零工经济挤压传统工厂就业。
企业理性选择:在关税与补贴间权衡后,多数选择“近岸外包”而非彻底回流。
真正回流的高端制造业(如半导体、新能源)创造的是高技能岗位,与“打螺丝”的叙事相去甚远。这一问题的本质是美国在全球化产业链中定位升级的阵痛,而非单纯通过关税就能逆转的结构性变迁。